{{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全館滿$2,000免運費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當心無形殺手 無症狀高血壓更危險高血壓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利。根據統計,臺灣20歲以上成年人中,每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因此無論年齡是否達標,都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更應提高警覺。 而高血壓又有「無形殺手」的稱號,因高血壓初期往往無明顯症狀,許多人因此忽略警訊,但若長期未控制,可能引發腦中風、腎衰竭與心臟病等嚴重後果,危及生命。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陳冠任醫師提醒:「高血壓久了之後,其實身體全身系統都會出問題,高血壓會增加腦中風的機會、會增加心臟病的機會、會增加腎衰竭的機會」長期吃降血壓藥傷身?不吃藥可能得洗腎不少患者對長期服藥抱有疑慮,醫師指出,藥物在上市前經過嚴格測試,使用劑量也在安全範圍內,不至於造成身體太大後遺症。雖然長期吃降壓藥之後,減藥或停藥的機率很低,但並非完全不可能,若有疑慮可以跟醫生討論。 陳冠任醫師提醒若擅自停藥,可能因為血壓超標影響腎臟功能,最後更恐導致洗腎。與其擔心藥物,建議患者更應該建立居家量測習慣、調整作息並積極配合控制,更能降低風險。高血壓照護 從情緒及飲食入手 而想要控制高血壓不能只靠藥物,日常生活的調整同樣是關鍵因素。醫師表示,其中最重要的是減少鹽分攝取,另外包括限制酒精、控制體重、戒菸、改善飲食及規律運動,對穩定血壓也都有幫助。除了協助調整飲食、定時量測血壓,維持情緒穩定,也是避免高血壓不容忽視的一環。 文自/台視新聞網
一感覺記憶力不行,就很容易讓人內心升起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在往失智症的路上?」然而,身心科醫師尤冠棠指出,部分生理異常雖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但並非所有記憶問題都是不可逆的失智症。維生素B12缺乏就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嚴重時,有可能導致「可逆性失智」。他建議4種人應定期檢測體內B12濃度。B12缺乏導致失智風險 長期服藥造成的尤冠棠解釋,長期服用制酸劑、胃藥、二甲雙胍等藥物,可能降低維生素B12的吸收,當它不足時,即會產生風險。此外,素食者(特別是全素)、濫用笑氣者、長期酗酒者、曾接受腸胃手術(如減重手術)的人,以及老年人(胃酸分泌減少影響吸收)也應特別注意。正常值標準恐過低 專家建議:應調高3倍尤冠棠指出,現行醫療檢測標準中,維生素B12的「正常值」為 >133 pmol/L(或 >180 pg/mL)。但近年研究顯示,B12濃度低於300 pmol/L就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甚至導致腦部白質變性,增加失智風險。最新研究更發現,即使B12水平在現行正常範圍內(148~410 pmol/L),仍可能出現神經學變化。研究專家建議,B12濃度標準可能需要上調至少3倍(從148 pmol/L增加到410 pmol/L),才能有效預防神經功能退化。素食者更需注意補充尤冠棠提醒,如果出現記憶力減退、情緒起伏大、疲勞無力、心悸、手腳麻木、口苦、食慾不振、呼吸急促等8大症狀,應考慮檢查B12濃度。動物性食物是B12的主要來源,包括牛肉、豬肉、雞肉、雞蛋、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及魚類(鯖魚、鮭魚、蛤蜊、牡蠣)等。素食者則可透過營養酵母、強化穀物與植物奶,或B12營養補充劑來補充。建議4種人定期檢測B12 避免神經系統受損尤冠棠再次強調,素食者、老年人、長期飲酒或腸胃手術者,更應定期檢測B12,並透過營養補充劑或強化食品來維持足夠的B12攝取,避免對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文自/健康2.0
你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嗎?事實上,年輕人也可能成為隱形患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 19 至 44 歲族群的高血壓盛行率達 8.2%(男性為 11.7%、女性為 4.7%),相當於每 13 人就有 1 位罹患。然而,由於高血壓初期多無明顯症狀,許多直到健康檢查或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現問題。對此,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整理出門診中最常見的三大迷思,幫助民眾遠離高血壓危機。迷思 1:年輕人不會得高血壓? 事實並非如此!陳威龍指出,雖然目前國際上對「年輕型高血壓」(40 歲以下)尚無統一診斷標準,但現代人普遍飲食重口味、熬夜、工作壓力大,讓高血壓年輕化成為全球趨勢。他以自身門診經驗為例,診間最年輕的高血壓患者甚至只有 20 歲,顯示這已經不是中老年人才需要擔心的問題。此外,慢性壓力、睡眠不足、缺乏運動、抽菸、飲酒等生活習慣,也會增加年輕族群罹患高血壓的可能性。迷思 2:瘦就不會有高血壓? 內臟脂肪才是關鍵!許多人以為高血壓只發生在肥胖者身上,但事實並非如此。根據《轉化醫學年鑑》的一項研究,18 至 34 歲族群中,BMI 超過 30(肥胖)者的高血壓盛行率,是 BMI 小於 20(過輕)者的 5 倍。然而,即使體重正常,內臟脂肪過多仍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影響內分泌與血管收縮功能,增加高血壓風險。與其單看體重,不如養成規律作息、適度紓壓,避免過量咖啡因與刺激性飲食,維持健康體脂比例,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迷思 3:少吃鹽就沒問題? 鈉不是越少越好!陳威龍解釋,對於已經罹患高血壓或腎臟病的患者,嚴格控制鈉攝取量確實重要。但對一般人來說,適量減少鈉攝取即可,過度低鈉反而可能導致「低血鈉症」,甚至有研究指出,可能因此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鈉攝取需「適量」,過高過低都需避免。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建議上限為 2300 毫克,約等於 6 公克食鹽,也就是約 1 平茶匙的鹽。與其單純減少食鹽,不如少吃加工食品(如火腿、香腸、培根)、減少醬料使用(如味噌、蠔油、酸菜或泡菜等醃漬品),注意隱藏鈉的來源(如即溶湯塊、泡麵調味粉、雞粉),才能有效控制鈉攝取。高血壓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不能等到生病才重視 陳威龍提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菸戒酒、適當紓壓與良好作息,是各年齡層預防高血壓的關鍵。由於高血壓多無明顯症狀,僅少數人會出現頭痛、頭暈、心悸、噁心等不適,因此建議 18 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若有高血壓家族史或已出現代謝異常(如腹部肥胖、血脂異常),建議每 3 個月追蹤一次血壓與體位指標(體重、腰圍、BMI)。若為已診斷高血壓患者,建議每日固定時間(如早晚)測量血壓 2 次並取平均,以掌握趨勢變化。肥胖者則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及早管理健康! 文自/工商時報
台灣外食人口突破千萬,其中13至64歲族群更有高達7成的人三餐在外用餐。許多民眾擔心營養不均衡而服用維他命補充營養,然而專家提醒,若同時服用藥物,可能因藥物交互作用而造成身體負擔。微笑藥師廖偉呈與營養師張宜臻共同整理維生素與藥物交互作用的注意事項。他們指出,維生素A若與口服A酸、乾癬藥物同時服用,可能導致體內維生素A濃度過高而產生中毒問題。對於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的患者,需特別注意維生素E、K及B3的攝取。每日服用超過300IU的維生素E,或是維生素B3攝取量超過1克,都可能增加出血風險。而維生素K因具有凝血功能,會降低抗凝血劑的藥效。此外,維生素B6會降低帕金森氏症用藥左多巴的療效;維生素C則不宜與含鋁制酸劑同時服用,特別是當每日攝取量達2公克時,會增加含鋁制酸劑的吸收,腎功能不佳者更應避免。專家建議,服用藥物的民眾若有補充保健食品的習慣,最好能間隔2小時以上再服用,並建議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的專業意見。 文自/YAHOO新聞
維生素D除了與骨頭健康有關,還參與腦中多巴胺、血清素的合成,對調節情緒與思緒運作至關重要。當身體缺乏維生素D,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會被打亂,使人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動力不足、過度嗜睡、焦慮易怒等憂鬱症狀。24歲的小美,正在一家公關公司實習,原本個性活潑開朗,喜歡戶外運動,但今年夏天因工作繁忙、天氣悶熱,幾乎整天都待在冷氣房,並常叫外送。近一個月來,小美感覺胃口變好、嗜睡卻睡不飽、整天懶洋洋、上班提不起勁、週末也懶得出門,連她自己都說:「感覺整個人黏黏的、沉沉的,好像情緒被什麼東西壓著。」爾後經身心科醫師診斷為「非典型憂鬱」,安排抽血檢驗,發現她的25-OH-D(維生素D指標)竟只有17 ng/mL,明顯低於20 ng/mL的缺乏標準。維生素D不足,原來也會影響情緒精神醫學科尤冠棠醫師說明,「非典型憂鬱」症狀常常不那麼明顯,反而容易被忽略。除了情緒低落,患者還會出現食慾增加、體重上升、白天嗜睡、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等表現,與大家印象中「憂鬱就是食慾不振、失眠」的樣貌不太一樣。陽光國度卻普遍缺乏,7成國人D3偏低根據國健署數據,即使台灣是陽光充足的亞熱帶國家,竟仍有逾7成國人維生素D不足,尤其是都市上班族、宅居冷氣房的學生與長輩族群,日曬不足情況更嚴重。尤冠棠醫師指出,許多人在夏天反而更常防曬、避免外出、長時間待在室內,像小美這樣「夏季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並不少見。一項國內調查顯示,即使在盛夏季節,也有超過5成成年人25-OH-D濃度低於20 ng/mL。最新研究建議:這4類族群應補充D3尤冠棠醫師分享,2025年《JAMA》整合多項隨機對照試驗,更新臨床建議:每日小劑量、長期補充的方式,效果優於高劑量間歇服用,並指出4大高風險族群應積極補充:1.1–18歲兒童青少年:可預防佝僂症、呼吸道感染。2.75歲以上長者:有助於降低總死亡率。3.孕婦:可減少妊娠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早產。4.前期糖尿病患者:可延緩疾病進展、調節血糖。尤冠棠醫師建議,若成人血中25-OH-D低於20ng/mL,可先口服D3每日2000IU,連續三至六個月後再複檢;濃度若介於20–30ng/mL者,則建議每日800–1000 IU開始補充,搭配自然日照、強化飲食如牛奶、蛋黃、鮭魚等。不過,長期攝取超過每日4000IU可能導致高血鈣與腎結石風險,建議補充前應諮詢醫師,並定期追蹤血中濃度。最後,尤冠棠醫師再次強調,情緒低落,不一定是壓力太大,也可能是你「曬太少」。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夏天特別沒精神、常睡不飽、變得懶散或情緒低落,不妨安排抽血檢查25-OH-D濃度,及早發現、及早補足。別讓陽光季節,變成情緒黑洞。 文自/華人健康網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健康問題悄然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特別是高血壓,這個常見的健康隱患,正悄然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在台灣,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而40歲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更高達近四成。令人擔憂的是,高血壓常常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直到中風或心臟病發作時才被診斷出來。 高血壓的影響和重要性高血壓如同讓血管變成高速公路上的超速車輛,帶來極大的健康風險。如果不及時管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更為重要。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若腎臟功能受損,則應進一步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自我監測與管理為了有效預防和管理高血壓,定期測量血壓至關重要。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血壓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此外,糖尿病患者應進行居家自我血壓監測,並遵循722原則:即每天測量兩次,連續七天,取其平均值,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正確測量血壓的方法 測量血壓時,應注意以下要點,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靜坐休息:測量前應靜坐休息5分鐘。避免刺激物:測量前30分鐘避免抽菸、喝酒或劇烈運動。正確姿勢:測量時,手臂需與心臟平行,袖帶應置於裸露的手臂上。安靜環境:保持測量環境安靜,避免噪音干擾。透過正確的血壓測量和管理,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健康狀況,遠離潛在風險。特別是對於有高血壓的朋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遵循專業指導進行自我監測和管理是不容忽視的健康保障。 文自/TVBS新聞網
許多素食者為了補足營養,每天攝取多種保健品,如維生素B群、鈣片、葉酸、維生素D等。然而,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並非所有營養素「補越多越好」,有些營養素攝取過量,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帶來反效果。素食者需營養補充 但攝取過量反有害邱筱宸醫師指出,由於純素或蛋奶素飲食在部分營養素(如維生素B12)攝取上相對不足,許多素食者會額外補充多種營養品,例如綜合維他命、植物性鈣片、鐵劑或功能性營養粉等。雖然適量補充是必要的,但若未經過專業評估,可能會出現「重複攝取」或「劑量過高」的問題,對健康反而有害。體內維生素B12異常偏高 要檢查是否有潛在疾病維生素B12是純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需額外補充。雖然目前尚無明確的安全上限,且多餘B12會隨尿液排出,但邱筱宸醫師提到,血中B12異常偏高可能與某些癌症風險上升有關。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情況多為潛在疾病的訊號,並非補充B12本身會致癌。因此,建議維持B12在正常範圍內即可,過量補充無額外益處。邱筱宸醫師提醒,葉酸對備孕女性至關重要,但若非懷孕相關需求,長期過量補充葉酸(特別是與其他營養品重複服用)可能掩蓋維生素B12缺乏的跡象,進而延誤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非備孕者應審慎控制葉酸的額外補充量。各式營養補充皆須控制劑量 不然反破壞健康平衡此外,邱筱宸醫師表示,維生素B6若長期補過量,可能導致末梢神經症狀,例如手腳麻木。鐵劑過量則可能引起便秘、腹痛、噁心、脹氣等腸胃不適,甚至可能因自由基過多引發體內發炎反應,長期過量會損害肝臟與心臟。鋅則雖然對免疫力有益,但長期高劑量可能抑制銅的吸收,造成銅缺乏,導致其他健康問題。且脂溶性維生素包括A、D、E、K,這些營養素不像水溶性維生素能迅速從尿液排出,較容易在體內累積。邱筱宸醫師提到,若攝取過量,長期下來恐對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造成潛在壓力,因此特別需要留意每日攝取量。為了安全補充營養,醫師建議遵循以下五項原則:選擇合格產品:勿食用來源不明、標示不清的保健品。避免重複成分:留意成分是否在不同產品中重複出現,避免累積過量。看清劑量與單位:特別是國外進口產品,單位可能與台灣不同,需特別注意。勿自行加量:應依照建議劑量服用,切勿擅自提高劑量。有疑慮時諮詢專業:若補充方式不確定,建議尋求醫師建議,必要時可安排抽血檢查營養素濃度,確保補充的必要性與安全性。藥補不如食補 均衡飲食仍為營養攝取根本無論是否採素食飲食,均衡攝取天然食物始終是最穩健的營養來源。邱筱宸醫師指出,保健品僅為輔助角色,不能取代日常飲食。若擔心營養攝取不足,應優先檢視飲食內容,必要時再考慮補充,並掌握「適量剛好」的原則,避免因擔心缺乏而導致過量。理性適量補充 吃對才是養生之道邱筱宸醫師建議,素食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補充必要營養素亦有助於維持健康。然而,補充方式應理性規劃,不應為了追求「營養充足」而盲目累加補給。了解身體的需要、監測指標數值,並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才是長期維持營養平衡與健康的正確方式。 文自/健康醫療網
近日氣溫變化劇烈,彷彿一天之內就歷經四季更迭,許多人的身體難以適應如此大幅度的溫差。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指出,門診中不乏想要提升免疫力的患者。面對忽冷忽熱的天氣,該如何降低健康風險呢?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難以平衡歐瀚文醫師表示,人體會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然而當氣溫驟變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來不及達到平衡,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使得病毒和細菌更容易入侵體內。此外,溫差過大也會影響微循環,造成血管收縮不穩,增加心血管的負擔。腸道菌叢失衡影響免疫功能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約有70%以上的免疫細胞分布其中。歐瀚文提醒,當氣溫驟變、壓力增加或飲食不均衡時,腸道菌叢可能失去平衡,進而影響免疫功能,使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或過敏的影響。補充維生素D和攝取足夠蛋白質 提升身體適應力為了提升身體適應力,歐瀚文醫師建議可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提升基礎免疫力,在陽光不足時,可透過飲食或保健品補充維生素D,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另外,蛋白質是免疫細胞的基礎,魚肉、蛋、堅果都是不錯的選擇。補充Omega-3脂肪酸也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穩定免疫系統,深海魚油或亞麻籽油是很好的來源。益生菌與益生元調節腸道免疫其次是強化腸道免疫力。歐瀚文表示,補充優質益生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可調節免疫功能,減少過敏與感染風險。而益生元(如菊苣纖維、低聚果糖)則能促進好菌生長,維持腸道菌叢平衡。此外,攝取富含發酵食品的飲食,如優格、泡菜、味噌等,有助於增加腸道有益菌。不過要避免攝取高糖、高加工食品,這類食物可能破壞腸道菌相,影響免疫功能。適當增濕及多喝溫水保護呼吸道歐瀚文也提到保護呼吸道屏障的重要性。天氣乾冷時,可在室內使用加濕器,減少呼吸道黏膜乾燥的不適感。多喝溫水則有助於體內循環,減少喉嚨不適。洋蔥式穿搭與規律運動增強適應力歐瀚文也建議透過調整衣著與生活習慣來增強身體適應力。早晚溫差大時,採取洋蔥式穿搭,穿脫方便的衣物能有效調節體溫。規律運動可幫助血管彈性適應溫度變化,降低心血管壓力。歐瀚文醫師強調,雖然天氣變化難以控制,但透過日常的健康管理,如調整腸道免疫、飲食、運動到日常保養,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就能提升適應力,減少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文自/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