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全館滿$2,000免運費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天氣越來越熱,紫外線也越來越強,不少人出門都會「全副武裝」做好防曬。但近日大陸有一則新聞引發熱議:一名26歲女性因長期防曬太徹底,加上每天大量喝咖啡,竟被診斷出骨質疏鬆!許多人沒想到,看似對皮膚有益的防曬,竟也可能成為骨骼健康的隱形殺手——防曬與骨質疏鬆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關聯?長期防曬,可能影響維生素D合成防曬的確能阻擋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但同時也會降低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量。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對幫助腸道吸收鈣質、維持骨骼健康非常關鍵。簡單來說,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就算吃再多鈣,也無法有效吸收,更難儲存在骨頭裡,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為什麼防曬會造成維生素D不足?因為飲食中所能提供的維生素D有限,人體大部分的維生素D都靠皮膚接受陽光中的紫外線B(UVB)自行合成。研究顯示,約有80%~90%的維生素D來自日曬,只要每天曬10~30分鐘陽光,其實就夠了。但如果使用防曬乳、穿防曬衣或戴帽子等防護裝備,或是只隔著窗戶曬太陽,這些紫外線幾乎都被阻隔,維生素D自然難以生成。維生素D該怎麼補充?醫師這樣建議一般成年人(0~65歲)每天建議攝取400 IU維生素D(約10微克),65歲以上長者則建議提高到600 IU(15微克)。如果屬於缺乏風險較高的族群,例如長期不曬太陽、攝取不足或骨質疏鬆患者,專家建議可以補充到1500~2000 IU,但最多不超過每日4000 IU。是否需要高劑量補充,建議先透過抽血檢測與醫師討論評估。補太多也不行!維生素D中毒案例曾發生雖然維生素D的安全範圍相對寬鬆,但過量補充仍有風險。北京一名34歲女性就曾因長期每日補充4000~20000 IU,持續5年,導致體內維生素D累積過多,引發中毒。維生素D是脂溶性,容易囤積在體內,過量可能出現高血鈣、口渴、多尿、嘔吐、食慾不振,甚至腎結石等問題。一般成人的每日「耐受上限」建議為2000 IU,補充時仍需特別留意。聰明補維生素D,3招學起來!1. 把握安全劑量 一般成人每日建議400 IU。若有醫師評估為高風險族群,再考慮依情況增加劑量。2. 取得來源多元化日曬: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建議每天曬太陽15~30分鐘,裸露四肢,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紫外線高峰時段。需注意,擦防曬乳或透過玻璃曬太陽都不算真正「有效日曬」。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沙丁魚、蛋黃,以及市售強化維生素D的牛奶或豆奶等。營養補充劑:如果長時間待在室內,日曬不足,可考慮每日補充400 IU的維生素D保健品。3. 留意身體警訊 若經常出現疲勞、肌肉抽筋、骨頭痠痛等情況,建議主動檢測維生素D水平,及早補足,避免影響骨質健康。醫師提醒,防曬固然重要,但也別忘了適度日曬才能幫助維持骨本。與其「一味防曬到底」,不如學會適當調整生活習慣,讓自己在防曬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 文自/LINE TODAY
明明已經開始執行少鹽飲食,卻發現血壓還是頑固居高不下?營養師薛曉晶表示,想要降低血壓,除了減鈉,還需要高鉀飲食、好脂肪幫助,其中推薦5項高鉀食物,包括:酪梨、鮭魚、菠菜、香蕉及鷹嘴豆等,不只調節電解質,還能放鬆血管、改善血流。高鉀低鈉好脂肪 降血壓必備公式薛曉晶在臉書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引述2023年刊登在《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的隨機試驗顯示,低鈉飲食能使收縮壓下降約8.1mmHg,血鉀值也顯著提升。另1項2023年研究則指出,結合23%低鈉鹽與DASH飲食,可讓血壓下降達19 mmHg,且安全性良好,總地來說,高鉀+低鈉+好脂肪,是現代人該追的降壓公式。高鉀飲食 調節電解質放鬆血管其中針對高鉀飲食,薛曉晶引述1項2021年的研究指出,高鉀、高鎂與低鈉飲食可顯著降低高血壓風險,尤其在女性族群中,高鉀飲食可讓高血壓風險下降達70%,這些營養素不只調節電解質,還能放鬆血管、改善血流。1.酪梨:富含鉀與鎂,有助擴張血管、平衡鈉、鉀比例,並透過健康脂肪減少發炎。2.鮭魚:Omega-3脂肪酸能抗發炎、放鬆血管,改善血壓與心血管功能。3.菠菜:高鉀低鈉還富含葉酸,可幫助血管修復與抗氧化。4.香蕉:天然高鉀水果,能加速排鈉、減少水腫與血壓負擔。5.鷹嘴豆:含有蛋白質與可溶性纖維,有助控制血壓與血糖。 文自/自由健康網
高血壓是國人相當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但家中沒有血壓計該如何定期測量血壓及早發現風險呢?事實上有許多場所都有設置正確血壓健康站,可讓民眾免費使用。今(2025)年是「世界高血壓日」,國健署呼籲民眾應落實「722居家血壓管理模式」,定期量測血壓守護健康。定期量血壓很重要 沒有血壓計找找「這些」地方 高血壓是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高危險因子,根據衛福部統計,112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第7位,與高血壓相關的疾病也都名列前茅。 為協助民眾盡早發現血壓健康問題並及早介入,國健署呼籲民眾應以「722原則」居家自我監測血壓,連續量血壓7天、早晚各1次、每次量2遍,建議18歲以上民眾應每年在家量測1次722血壓值。 而且相較於在醫療院所測量血壓,居家量測可避免「白袍症候群」更能反映出民眾真實的血壓情況。不過家中沒有血壓計該怎麼辦呢?國健署表示,目前已透過公部門與民間產業協力合作,鼓勵醫療院所、社區藥局及民眾觸及率高的場所(如超商、量販店、車站及農漁會等)設置正確血壓健康站,可供民眾免費使用。國健署AI數位工具 幫助血壓監測守護健康 另外,為了協助民眾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除了提供正確量血壓環境之外,國健署也結合專業學會以及民間健康AI數位科技介入模式,能夠幫助民眾完整記錄血壓數據、長期追蹤健康狀況,使血壓管理更加精準與個人化。] 國健署表示,透過AI數位工具定時提醒功能,可以避免民眾忘了量測或沒有紀錄的情形,只要將血壓機的數值拍照、上傳至數位工具,系統就會偕同AI智慧技術與雲端系統來判讀血壓數據,並自動進行推播提醒,與後續的衛教服務,幫助監測血壓健康。 而除了定期監測血壓之外,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也提醒,民眾應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飲食以「三低一高(低油、糖、鹽及高纖)」為原則,並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 文自/健康醫療網
從椅子上站起來,就一陣頭暈眼花?很多人會先聯想到低血壓,不過,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提醒,這有可能是較少被注意的「姿勢性高血壓」,目前普遍認為從坐姿站起時,收縮壓上升≥20 mmHg為姿勢性高血壓標準之一,若不積極控制,仍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與腎臟病的危機。許芷瑜表示,根據最新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研究,研究人員對3萬1124名,平均年齡67.6歲、包含已確診高血壓患者與尚未確診但血壓偏高的成人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約有17%的受試者出現姿勢性高血壓,比姿勢性低血壓(9%)還常見。許芷瑜表示,而在高血壓的年長患者中,有姿勢性高血壓也是影響死亡率的重要預測因子,一項追蹤4年半的研究顯示,若出現姿勢性高血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許芷瑜表示,除了年齡、酒精之外,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也是高血壓的風險因子,例如在《英國醫學期刊》這篇統合分析中,有38.5%的姿勢性高血壓患者屬於肥胖,如果高血壓患者同時還有肥胖、血糖控制不佳等問題,可能進一步提高中風、腎臟病、甚至是認知障礙等共病的風險。許芷瑜表示,研究也發現,只要積極控制血壓可降低7%的姿勢性高血壓的發生機率。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同樣關鍵。許芷瑜醫師提供以下5個簡單又實用的小撇步。控制體重研究發現,只要減少5至10%體重,就可有效改善血壓與血糖。飲食調整避開含糖飲料、減少精緻澱粉與油炸食物,穩定血壓也能控糖。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騎腳踏車,有助心血管健康。避免久坐久坐影響血液循環,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至少5到10分鐘。自我監測血壓平時在家規律地以「722原則」,也就是連續7天,在每天早上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血壓,每次都量2遍,取平均值後並記錄,若出現異常波動,盡速就醫評估。 文自/中時新聞網
高血壓恐對腦、心、腎等部位造成損害,平時除了飲食健康外,運動也是降血壓的關鍵。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分享「降血壓五大運動」,走路、慢跑、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排名第五,規律進行有助於降低收縮壓4.5毫米汞柱,其中第一名則是「每個人能夠規律而持續的運動」。王思恒在臉書粉專指出,降血壓最有效的五種運動中,第五名是「有氧運動」,例如走路、慢跑、騎腳踏車,規律做有助於降低收縮壓4.5毫米汞柱;第四名是「肌力訓練」,包括舉啞鈴、深蹲、拉單槓,規律訓練可降低收縮壓約4.6毫米汞柱;第三名是「結合訓練」,將有氧與肌力訓練搭配進行,效果更佳,收縮壓可降低6毫米汞柱。第二名是「等長運動」,例如棒式、空氣椅等,指的是肌肉持續出力,但身體外觀上未明顯移動的訓練。每週定期進行,降收縮壓的效果最佳,可達8.2毫米汞柱;第一名則是「規律而持續的運動」,即使是再有效的運動,如果無法持之以恆,仍難見成效。只要是自己方便、喜歡,且能持續進行的運動,就是最適合的訓練。營養師薛曉晶也提到,水不只解渴,更是穩定血壓的幫手,根據期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在2024年的研究顯示,每日飲水量達6杯(約1.5公升)以上者,其高血壓風險明顯低於每日只喝1杯(約240毫升)的人。除了喝水外,也可搭配「黑豆水、綠茶或檸檬水」,黑豆水有助排鈉、對抗水腫與高血壓,而綠茶富含兒茶素,可抗發炎、保護血管,檸檬水則含維生素C與檸檬酸,促進血管彈性與擴張。 文自/三立新聞網
即便三餐都照吃,你真的知道你的身體缺乏哪些營養嗎?《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2025年研究指出,現代人可能默默缺乏多種關鍵「微量營養素」,最常見的缺乏項目包括抗氧化劑、維生素D、鐵、葉酸、維生素B12等。 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專頁「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中發文指出,儘管大多數人每天都能吃得很飽、甚至熱量過剩,但一些微量營養素的缺乏還是有可能出現。然而,亂槍打鳥的補充劑只是智商稅,均衡飲食型態才是根本,否則不只沒效果,還可能反過來提高健康風險!1.抗氧化劑:不是越補充越健康 蔡明劼醫師在貼文中指出,抗氧化劑「雖然曾經被期待能抗癌、防老、護心,但科學研究並沒有證實高劑量補充有益,反而可能帶來副作用。高劑量維生素A會增加骨折與前列腺癌風險、維生素E也可能提高感染與死亡率。」 也就是說,雖然身體需要「抗氧化」,但補充抗氧化劑錯誤的方式,並不是身體所需要的、甚至會帶來負擔。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李政家也曾解釋,若抗氧化劑攝取過量,可能造成自由基過度減少,進而干擾細胞的自我清理與凋亡機制,使癌細胞無法自然消除、甚至持續擴散。 平時還是盡可能多吃天然蔬菜水果,是最好的抗氧化物來源!衛福部建議,天天吃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蔬菜攝取量則要比水果更多。例如綠色的青花菜、奇異果;黃橘色的紅蘿蔔、木瓜;紅色的番茄、西瓜;藍紫色的茄子、葡萄;白色的白蘿蔔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唷。 2.維生素D:吃對食物、曬太陽很重要台灣人普遍維生素D都攝取不足,但它卻對維持骨骼健康、免疫穩定扮演重要角色。蔡明劼醫師分享,研究發現,就算有吃綜合維他命,也還是有26%的人維生素D不足,所以不能只靠補充品,飲食攝取、曬太陽都很重要。 飲食上,乾香菇、鮭魚、沙丁魚、木耳、舞菇、雞蛋等食材都是不錯的來源;搭配每天讓雙手、手臂曬太陽約10分鐘,就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若要透過保健食品補充,別忘了先給醫師評估,再決定每日劑量與產品,補得安心,否則吃過量可能導致鈣質代謝異常。3.鐵質:大量補充鐵劑小心吃出副作用! 食藥署指出,每百位19至44歲女性中,就有14人有缺鐵性貧血。鐵是組成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攝取不足,會導致組織缺氧,出現臉色蒼白、頭暈、易倦等症狀。不過,大量補充鐵劑時容易導致便秘或者噁心等副作用,因此最好留意3關鍵:服用鐵劑時應空腹或餐前1小時,搭配維生素C幫助吸收避免與牛奶、茶、穀物飲品或鈣片同時服用,以免影響吸收效率常見副作用包括黑便、噁心、腹瀉,建議由醫師評估、調整劑型與劑量 除了以鐵劑補充外,食藥署也建議從日常飲食補充,例如,含血基鐵的紅肉、肝臟、文蛤、牡蠣等;紅鳳菜、紅莧菜、九層塔等高鐵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唷。4.葉酸:補過量影響維生素B12代謝! 葉酸是細胞分裂與DNA合成必須的輔酶,缺乏會影響造血與神經系統,輕則出現疲倦、貧血,重則可能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早產、唇顎裂等風險。婦產科醫師陳祥君也曾提醒,台灣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人出現神經管缺損,葉酸補充不可忽視。建議:備孕女性:從懷孕前1個月起補充,每日400~800微克,至少持續至孕後3個月曾生育過缺陷胎兒者:需高劑量(每日4毫克)飲食來源:深綠葉菜(菠菜、莧菜)、堅果、柑橘類、水果、肝臟、全穀雜糧 要注意的是,蔡明劼醫師提醒,過量葉酸(>1000微克/天)也可能影響維生素B12的代謝,所以不宜自行濫補。有疑慮的民眾別忘了諮詢醫師、營養師唷。 5.維生素B12:素食者與3族群留意!缺乏徵兆與老化相近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B12,必須透過飲食攝取。缺乏該營養素可能導致,疲倦、麻木、認知功能下降、憂鬱、失眠與情緒不穩等和老化相似的症狀。老年人、胃切除手術後或腸胃吸收不良等族群要多加留意 維生素B12廣泛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例如內臟類(尤其肝臟)、肉類、魚類(如鮭魚、鮪魚)、蛋與乳製品等。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建議,嚴格素食者可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補足所需。 文自/早安健康
別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事實上,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9至44歲族群的高血壓盛行率達8.2%,其中男性佔11.7%、女性4.7%,相當於每13人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提醒,高血壓與內臟脂肪有關,許多人以為年輕人、少吃鹽就不會得高血壓,其實都是錯誤觀念,他也特別列出3種常見迷思做出說明。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由於高血壓初期多無明顯症狀,許多人直到健康檢查或出現併發症才發現問題,近年來高血壓年輕化,陳威龍也整理了門診常見的3大迷思,提醒民眾不要忽略這些「無聲殺手」。迷思1:年輕人不會得高血壓陳威龍指出,雖然國際上對40歲以下年輕型高血壓尚無統一診斷標準,但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重口味、缺乏運動、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增加年輕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顯示高血壓年輕化已成為全球趨勢。迷思2:瘦的人比較不會有高血壓「內臟脂肪」才是關鍵!根據《轉化醫學年鑑》的一項研究,18至34歲族群中,BMI超過30的肥胖者高血壓盛行率是BMI小於20過輕者的5倍。陳威龍解釋,即使體重正常,內臟脂肪過多,一樣可能出現胰島素阻抗,以及內分泌、血管功能異常,增加高血壓風險,因此生活作息規律、少吃刺激性飲食,維持健康體脂比例,比只關注體重數字更重要。迷思3:少吃鹽就沒問題陳威龍指出,吃太少鹽也可能出問題,控制鈉攝取量對高血壓患者確實重要,但對一般人而言,過度低鈉反而可能導致「低血鈉症」,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最多2300毫克,約等於1平茶匙的鹽,陳威龍建議,除了減少食鹽攝取,更應該避免香腸、火腿、泡麵、味噌、蠔油等「隱藏鈉」。陳威龍強調,高血壓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不能等到出事才重視,每天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戒菸戒酒、保持良好作息,才是預防高血壓的關鍵。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1次血壓,若有家族史或肥胖問題,應該3個月追蹤一次。 文自/TVBS新聞網
維生素D調節免疫系統 郭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區錦豪指出,維生素D是人體不可缺乏的脂溶性營養素,除了維持骨骼健康,還能調節免疫系統,增強人體對抗感染的能力。研究發現,其能促進抗菌胜肽合成,幫助免疫細胞識別與對抗病毒、細菌,例如預防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等疾病。維生素D還能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減少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風險。此外,研究顯示維生素D足夠的人,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等病毒後症狀較輕,恢復較快,顯示其在免疫防禦中的保護作用。維生素D不足「4大危機」 區錦豪表示,國人維生素D濃度普遍不足,缺乏維生素D不會立刻產生明顯症狀,因此許多人直到發生骨折、慢性疼痛或骨密度降低時才發現問題。事實上,營養素不足對身體的影響是慢性累積的,長期缺乏可能導致以下狀況: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增加:維生素D負責促進鈣質吸收,若缺乏容易導致骨質疏鬆,進而增加髖部、脊椎及手腕骨折的機率。 肌肉無力與跌倒風險: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維持力量與穩定性,若缺乏使肌肉無力、反應變慢,也讓老年人跌倒風險大增。 慢性疼痛與關節不適:腰背痛、關節炎及肌肉疼痛與維生素D缺乏有高度關聯,特別是長期有不明疼痛的患者,可能與低維生素D水平有關。 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維生素D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缺乏時容易增加呼吸道疾病、自體免疫疾病、代謝疾病的感染風險。 4原因致維生素D不足 不少人好奇,明明可以靠曬太陽,為什麼還會缺乏維生素D?區錦豪指出,其主要來源是陽光照射,皮膚經紫外線刺激後能自行合成。然而,即使台灣日照充足,仍有高達6成的民眾維生素D不足,這與現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戶外活動減少:現代人長時間待室內環境或使用交通工具,即使是學生或家庭主婦,也多數在室內學習與生活,導致陽光接觸不足。 過度防曬:許多人習慣長期使用防曬乳、穿長袖衣物或撐傘,這會大幅降低紫外線進入皮膚,導致維生素D合成不足。 高緯度或冬季影響:冬天日照時間縮短,陽光照射角度改變,使維生素D合成能力下降。此外,年長者因皮膚合成能力減弱,也比年輕人更容易缺乏。 飲食來源有限:含維生素D的食物主要來自深海魚(鮭魚、鯖魚)、蛋黃、強化牛奶及蘑菇,但一般飲食很難達到建議攝取量。 如何有效補充維生素D? 區錦豪表示,維生素D缺乏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隱形健康問題」,長期不足將影響骨骼、免疫系統、肌肉及整體健康。透過適當日曬、飲食調整與適量補充,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骨質疏鬆及感染風險,讓身體維持最佳狀態。以下為補充維生素D的方法:每天曬太陽10~30分鐘,主要以手臂、臉部或腿部為主,讓皮膚自然合成維生素D。 飲食多攝取深海魚、蛋黃、牛奶及強化食品,若飲食不足則需考慮額外補充。 維生素D補充劑: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600~800IU;若有缺乏或骨鬆風險,可在醫師指導下補充1000~2000 IU;手術前後患者可考慮補充更高劑量的維生素D。 定期檢測維生素D:特別是老年人、骨質疏鬆患者及手術後恢復者,應透過血液檢測確認體內維生素D水平,確保補充足夠。 文自/UHO優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