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全館滿$2,000免運費
不限金額買就送3M Nexcare人工皮防水透氣繃(體驗包)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是腦中風、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危險因子。營養師薛曉晶表示,一項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普遍鈉攝取過高、鉀攝取不足,水分攝取量也明顯偏低,導致血壓控制困難,因此,高血壓患者每次喝足2000~2500cc水,並以白開水為主。薛曉晶在其臉書表示,水不只解渴,更是穩固血壓的關鍵。當身體缺水,血液變濃稠,心臟需要更用力工作,血壓當然飆升,相反地,攝取足夠的水分,能夠幫助腎臟排出鈉,讓血壓保持在健康區間。薛曉晶表示,研究指出,水分攝取不足與高血壓控制密切相關。2021年發表於《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的一篇研究顯示,中國高血壓患者普遍鈉攝取過高、鉀攝取不足,水分攝取量明顯偏低,導致血壓控制困難。研究者建議,高血壓患者每天應分次喝足2000~2500c.c的水,並以白開水為主,可在桌上放一瓶水,或在手機設定提醒等方式幫助達標。國健署在網站表示,高血壓是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所有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血壓值。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如果血壓低於120/80 mmHg,可維持每年至少量1次血壓的習慣。 文自/SETN三立新聞網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大家會選擇補充保健食品,不過有些維生素的攝取要小心不要過量,醫師就提醒,有些水溶性維生素若攝取過量恐引發周邊神經病變、腎結石等健康問題,提醒民眾要小心。根據《健康2.0》報導,泌尿科醫師呂謹亨指出,長期服用高劑量維生素B6保健品,可能出現手腳麻木、刺痛、灼熱感,甚至行動不協調或感覺遲鈍,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同時這也是最常見的水溶性維生素中毒案例。此外,為了預防感冒大量攝取維生素C(每天超過2000毫克)也可能引發腹瀉、腹痛、噁心甚至腸胃不適,並增加腎結石風險。特別是本身有結石體質或腎功能較弱的人,更應留意,因為維生素C在體內會代謝為草酸,過量時容易形成草酸鈣結晶,過多時形成腎結石。其他常見的維生素如B3(菸鹼酸)與葉酸(維生素B9)若攝取過量,也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高劑量維生素B3常用於降低膽固醇,但可能出現臉紅、發熱、皮膚搔癢等副作用,嚴重時甚至影響肝功能或升高血糖;葉酸則有造成神經受損的風險。呂謹亨提醒,水溶性維生素並非吃越多越好,過量反而可能帶來健康隱患,尤其是腎臟病或神經疾病患者,在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並提醒民眾,要透過均衡飲食、適度補充,才能真正讓身體維持健康狀態。 文自/SETN三立新聞網
不少人都是咖啡控,尤其早上必須喝一杯提神,才能開始工作。不過有外國的藥劑師警告,咖啡若跟某些藥物一起服用,會有很大的危險,甚至引發「災難性副作用」。英國《每日郵報》早前訪問了網路藥房SingleCare的藥劑師Dr.Jennifer Bourgeois,以及HaVy Ngo-Hamilton,他們點名了12種藥物,警告不應與咖啡同時服用,否則有可能引致「災難性副作用」,各位咖啡控要注意了! 喝咖啡不能與12種藥物同時服用1. 抗抑鬱藥:Bourgeois指出,咖啡因可能會與抗抑鬱藥發生互動,導致血壓危險性上升。特別是舊式的抗抑鬱藥,如三環類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會阻止身體正常代謝咖啡因,導致其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引發持續的高心率和高血壓。藥物例子:Fluvoxamine、Nardil、Parnate。2. 非處方的感冒和過敏藥:部分非處方感冒藥含有偽麻黃碱(pseudoephedrine),會刺激大腦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有可能加劇這些症狀,令人感到緊張和焦慮。藥劑師建議,喝咖啡前2小時或4小時後,才服用這些藥物會較適合。藥物例子:Sudafed、Mucinex。3. 糖尿病藥:藥劑師指出,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都會增加血糖水平,咖啡內有糖或奶更是如此,因此喝咖啡又吃糖尿病藥,會降低藥物效果;建議先密切監測血糖水平,再決定是否與咖啡同服這類藥物。藥物例子:insulin、metformin。4. 抗生素:藥劑師指出,某些抗生素會抑制咖啡因代謝,導致血液中咖啡因水平上升,令人有心跳加速和緊張的情況。藥物例子:Cipro。5. 抗凝血藥:咖啡因會抑制抗凝血藥物的分解,使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一旦身體有輕微損傷,可能導致過量出血。藥劑師建議,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後至少等待6至8小時再喝咖啡。藥物例子:warfarin。6. 降血壓藥:咖啡因會增加心率和血壓,與降壓藥的效果相抵,建議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2小時前,或4小時後,才服用降血壓藥。藥物例子:beta blockers。7. 甲狀腺藥物:任何食物或水(包括咖啡)都會減少身體對甲狀腺藥物的吸收率。建議喝開水送服這些藥物時保持空腹,並等待30至60分鐘後才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藥物例子:levothyroxine。8. 阿茲海海默症藥物:咖啡會使血腦屏障變緊,減少藥物進入大腦。建議喝咖啡前2小時或4小時後才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藥物例子:Donepezil、Rivastigmine。9. 骨質疏鬆症藥物:咖啡會減少身體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吸收,藥劑師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骨質疏鬆症藥物。藥物例子:Risedronate、Ibandronate。10. 哮喘藥:咖啡會加劇哮喘藥副作用,例如易怒和不安等情緒,建議喝咖啡4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哮喘藥。藥物例子:aminophylline、theophylline。11. 專注力失調及ADHD藥物:咖啡和ADHD藥物均屬興奮劑,若同時使用會導致過度刺激。藥物例子:Adderall、Ritalin。12. 抗精神病藥:咖啡會減低藥物吸收,減弱效果。建議躁鬱症發作時要完全禁飲咖啡。藥物例子:clozapine、risperidone、olanzapine。 文自/健康2.0
大多數人早晨醒來後,會喝杯咖啡,匆匆度過早晨,接著繼續生活。但實際上在起床最初的幾個小時裡的某些行為,會對腎臟造成影響。印度時報(TOI)指出,有5個早晨習慣會悄悄損害腎臟。第1個習慣是早上不喝水。睡了一整夜後,人醒來時會感到輕微脫水。此時腎臟已經過濾了好幾個小時的廢物,卻沒有攝取水分。如果早起後喝了咖啡或茶,腎臟會更辛苦地工作。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水,有助於排出毒素,並支持正常的過濾功能。 水對腎臟健康至關重要,水有助於預防腎結石的形成,還能降低血管加壓素(與腎臟壓力相關的荷爾蒙)的濃度,進而減輕腎臟壓力。第2個習慣是憋尿時間過長。很多人起床後會直接吃早餐,之後再去上廁所,但長時間憋尿並非無害,延遲排尿會對腎臟造成更大壓力。經常憋尿也會影響身體調節血壓的方式,而血壓是腎臟壓力的重要指標。忽視尿意也會導致感染,或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容易患腎結石。關鍵在於醒來後儘快排尿。第3個習慣是空腹服用止痛藥。止痛藥是一些人早晨緩解頭痛或肌肉疼痛的常用藥物。但空腹服用止痛藥,會使藥物會迅速進入血液,進而對腎臟造成額外負擔。值得注意的是,止痛藥必需在醫生建議下使用,且應謹慎使用。若早上真需要攝取止痛藥,務必先吃些食物,並避免攝取不必要的劑量。第4個習慣是運動後不補水。晨間運動有益健康,但許多人忘記補充因流汗而流失的水分,這會導致脫水,從而加重腎臟負擔。尤其是在運動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內,不及時補水會使尿液濃度更高,迫使腎臟更努力地過濾廢物。如果有早上運動的習慣,最好在運動前後喝水。第5個習慣是不吃早餐。 許多人為了節省時間或減少卡路里,而養成不吃早餐的習慣,但這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吃東西會導致血糖水平下降,促使人在當天晚些時候渴望吃鹹味或加工零食。這些零食通常含有大量的鈉,久而久之會損害腎臟健康。國際腎臟病學期刊上的1篇報告指出,過量攝取鈉會增加腎臟疾病進展的風險。報告稱,控製鈉攝取量可以降低風險,但許多人難以維持低鈉飲食。若要養成吃早餐習慣,最好吃包含蛋白質、水果和全穀物的均衡早餐。均衡早餐有助於調節食慾,並長期維持腎臟和心臟健康。 文自/自由健康網
如果你一天不能沒有一杯(或兩杯)咖啡,你並不孤單。咖啡是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晨間儀式——不論是在早餐時、運動前,或是起床後立刻來一杯,它都能讓我們感到充滿能量、準備迎接一天。但若你也在早晨補充維生素或礦物質,就需要注意咖啡可能會影響身體吸收這些營養素的效率。根據eatingwell網站指出,咖啡因、多酚,以及咖啡的輕微利尿作用,都可能干擾某些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利用率。藥師 Philip Ngo 表示:「例如咖啡因會降低鐵質吸收,並可能透過利尿作用影響其他營養素。」 1、鐵質鐵對於生長、荷爾蒙生成與細胞功能都至關重要,但也是常見缺乏的營養素,因此許多人會被醫師建議補充。藥師 Bo Wang 指出:「與咖啡一同攝取鐵劑或強化鐵質的穀片,會讓身體吸收較少的鐵。長期大量喝咖啡,甚至可能影響骨骼與礦物質健康。」有研究發現,咖啡與鐵同時攝取會使吸收率下降 54%,若再搭配早餐,吸收率更低。造成影響的不是咖啡因,而是咖啡與茶中的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這種多酚會強烈抑制非血基質鐵(植物性食物與保健品中的鐵)的吸收。研究者認為,多酚會影響腸道吸收鐵的方式。 ▲建議:將鐵劑與咖啡間隔至少 1 小時,並搭配富含維生素 C 的食物(如檸檬、橙子)一起吃,有助提升吸收率。2、維生素 D維生素 D 很難僅靠飲食攝取足夠,因為天然食物中含量不多,不過人體可以透過曬太陽自行合成。藥師 Elise Kim 表示:「研究顯示咖啡因可能會降低維生素 D 受體的表現,進而降低體內維生素 D 水準,但臨床影響仍在研究中。」一項 2021 年的研究發現,咖啡因攝取較高的人,血液中的維生素 D 水平較低。▲建議:維生素 D 與咖啡間隔至少 1 小時;此外,因維生素 D 為脂溶性營養素,建議搭配含健康油脂的餐點一同服用,吸收效果更佳。3、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B 群(水溶性維生素,包括 B1、B2、B7、B9、B12 等)對能量代謝、神經功能與紅血球生成都很重要。但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不易儲存,需定期補充。Kim 說明:「咖啡因的利尿作用會增加維生素 B 的流失,尤其是高咖啡因攝取時。」研究顯示,喝咖啡的人體內維生素 B 水準通常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隨尿液流失。▲建議:避免與咖啡或茶同時攝取,最好間隔一小時。維生素 B 與 C 在有無進食的情況下都可以補充,但通常餐後服用較易吸收。4、鎂鎂參與蛋白質合成、血糖控制、血壓調節及睡眠品質等多項重要功能。雖然豆類、堅果與優格中含有鎂,但許多人仍攝取不足。Kim 指出:「咖啡因會增加鈣與鎂的尿液流失。」▲建議:若你習慣在晚上補充鎂以幫助睡眠,避免睡前喝咖啡。因為咖啡因不僅干擾睡眠,還可能降低鎂促進深層睡眠的效果。5、鈣與鎂相似,鈣也會受到咖啡利尿作用的影響。Kim 表示:「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鈣的吸收,但其臨床影響仍不完全明確。」有研究顯示,攝取咖啡因的人,腎臟排出的鈣比安慰劑組多出 77%。▲建議:若喝咖啡時加入牛奶,可部分抵消鈣流失。鈣補充劑最好與咖啡間隔至少 1 小時,或在喝咖啡前 2 小時服用,以提升吸收效果。 文自/常春
不少停經後女性有血壓飆高的困擾,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是因為停經後,雌激素減少,血管開始慢慢變硬,不一定要劇烈運動,「光是站起來,也能幫助降血壓。」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多站起來26次,3個月內就能降血壓、延緩血管老化。張家銘在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許多停經後女性常在診間提到「我什麼都沒變,為什麼血壓越來越高?」她們的生活沒有特別變化,吃得也算清淡,雖然運動少了點,但還是有在動。原因出在,停經後,雌激素分泌減少,使得原本保護血管彈性的「隱形雨傘」收了起來。張家銘提到,加上活動量少了、肌肉流失了、代謝變慢了,原本還撐得住的血壓,就這樣默默往上升。這代表人生另一個階段的課題。一般人都知道運動對血壓好,但是多數人難以做不到每天運動30分鐘,研究發現,不是只有劇烈運動才有用,原來「站起來」就夠了。穩血壓訣竅!每天實踐「坐與站轉換」動作2025年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醫學期刊的臨床研究,找了407名停經女性,做了3個月的行為改變實驗。他們有3組:一組照常生活、一組減少久坐時間、另一組則被鼓勵「多站起來」,也就是增加每天的坐-站轉換次數(sit-to-stand transitions)。結果顯示,每天只要多站起來26次,3個月內平均可讓舒張壓下降2.24mmHg、收縮壓下降3.33mmHg。研究也發現,單純減少坐著的時間,對血壓幫助沒那麼明顯;反而是頻繁的「起立」行為,更能喚醒血管和肌肉。每次從坐姿站起時,腿部肌肉短暫收縮,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流在血管內產生「剪切力」(shear stress)。這種壓力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幫助血管擴張、減少發炎,使血管恢復彈性、延緩血管老化。對於停經後缺乏雌激素保護的女性來說,這樣的「起身運動」就是天然的血管保養法,能穩定血壓、延緩血管老化。張家銘建議,想要血壓穩一點,就讓自己多「動一下」,以下是他分享的方法:●電視廣告時間,站起來走一下。●每喝一次水就站起來,活動30秒。●電話一響,站著講。●開會前、用電腦前,先站著伸個懶腰。●上完廁所,順便踱幾步。 文自/自由健康網
近年來,維生素D的健康益處廣受關注,各種廣告宣稱它不僅能促進骨骼健康,還能預防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但究竟哪些功效有實證支持?醫師在2025年4月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文獻中發現,有特定4種人補充維生素D,能幫助預防疾病。1至18歲兒童 補充維生素D預防呼吸道感染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根據文獻提到,針對1至18歲的兒童,補充維生素D可預防營養性佝僂病,並降低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的風險,臨床試驗中,是使用的平均每日劑量為1200 IU,但這項建議屬於條件性建議,證據等級較低。 75歲以上長者 補充維生素D可望降低死亡風險蔡明劼表示,對於75歲或以上的成年人,補充維生素D可能有助降低死亡風險。臨床試驗中補充維生素D的平均每日劑量為900 IU。這項建議同樣屬於條件性建議,但證據等級為中等。孕婦補充維生素D 可降低併發症及新生兒死亡風險蔡明劼提到,孕婦若補充維生素D,可能降低子癇前症、子宮內死亡、早產、小於胎齡兒出生和新生兒死亡的風險。臨床試驗中使用的補充維生素D平均每日劑量為2500 IU,這也是條件性建議,證據等級屬中等。 糖尿病前期患者 補充維生素D可降低發展為糖尿病風險蔡明劼說明,又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補充維生素D有潛力能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臨床試驗中使用的平均每日劑量為3500 IU。這項建議同樣是條件性建議,證據等級為中等。維生素D主要用來「預防疾病」蔡明劼進一步說明,健康人應攝取每日建議量的維生素D皆不同,1〜70歲為600 IU,70〜74歲為800 IU。除了食物來源的維生素D外,也可攝取強化食品、複合維生素或口服補充劑,用來更有效的補充維生素D。 但他特別強調,這篇文獻探討的是「預防疾病」,至於號稱維生素D能預防癌症、預防失智症、甚至減肥等說法,現階段都因證據不足,仍有待後續研究證實,民眾在補充時,建議先找醫師諮詢再進行服用。 文自/健康2.0
肌肉不僅是身體活動的基礎,更是維持代謝、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支柱。營養師陳珮淳隨著年齡增加,若忽視肌肉流失,容易出現疲倦、無力與跌倒風險,甚至影響長期健康。醫學上將此現象稱為「肌少症」,代表肌肉量與肌力逐漸下降。預防肌少症,必須及早開始累積「肌肉存款」,透過營養、運動與生活管理,維持身體的強健與穩定。維生素D與蛋白質攝取 是肌肉存款基石肌肉合成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質,因此每日攝取充足的蛋白質是預防肌少症的第一步。陳珮淳營養師指出,一般成年人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1至1.2克蛋白質;熟齡族群因合成效率下降,則建議提升至1.2至1.5克/公斤。若蛋白質不足,肌肉無法修復與生成,再多運動也難以見效。維生素D不僅幫助鈣質吸收,也是肌肉力量的重要營養素。陳珮淳營養師提到,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肌肉無力、跌倒風險上升,並影響骨骼健康。常見來源包括鯖魚、鮭魚、蛋黃與牛奶。此外,日常多曬太陽,也能幫助身體自行合成。臨床上發現,維生素D不足的長者更容易發生骨折與肌肉流失,因此特別需要補充。鈣與鎂協同作用 維持肌肉收縮放鬆陳珮淳營養師提醒,鈣質在肌肉收縮中扮演「開關」角色,而鎂則負責「煞車」,讓肌肉放鬆。若缺乏其中一項,肌肉容易抽筋或痙攣,長期下來也會影響肌肉的耐力。食物來源包括牛奶、起司、小魚乾、深綠色蔬菜與堅果。保持鈣鎂比例的均衡,能讓肌肉在收縮與放鬆之間運作順暢,避免過度疲勞。Omega-3脂肪酸 減少發炎保護肌肉慢性發炎是導致肌肉流失的隱形因素。陳珮淳營養師表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能保護肌肉免於加速分解,同時支持關節健康,讓運動更持久。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鯖魚、亞麻籽、奇亞籽與核桃。對於平時油脂攝取偏少或以精緻油為主的人,特別需要透過食物或營養補充品增加Omega-3的比例。維生素B群轉化能量 提升能量代謝效率蛋白質攝取後,仍需透過能量代謝才能有效轉換為肌肉。陳珮淳營養師指出,維生素B群就像「代工廠的員工」,負責將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能量,讓肌肉在運動時有足夠動力。B群來源包括全穀類、燕麥、豆類、瘦肉與酵母。長期缺乏B群,容易感到疲倦無力,即使攝取足夠蛋白質,也難以發揮效果。阻力運動與有氧運動 結合雙重效益運動能讓「肌肉存款」產生利息。阻力運動如深蹲、舉啞鈴與伏地挺身,能直接刺激肌肉纖維生長;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與騎腳踏車,則促進心肺功能與能量利用。最佳的策略是將兩者結合,既能增加肌肉量,又能改善循環代謝。陳珮淳營養師建議,每週至少進行兩次阻力訓練,搭配規律有氧活動,以達到全面的效果。良好生活習慣 及早累積肌肉存款除了營養與運動,日常生活管理也影響肌肉狀態。陳珮淳營養師指出,三餐中應確保蛋白質的分配,尤其早餐更不可忽視。充足睡眠能讓肌肉在夜間修復生長,而曬太陽則幫助合成維生素D。體重控制同樣重要,避免肥胖掩蓋肌肉不足,造成「外表看似正常、實際肌肉量不足」的隱藏風險。這些小習慣看似簡單,卻是維持長期健康的關鍵。陳珮淳營養師提醒,肌少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因久坐、飲食不均與缺乏運動,肌肉流失往往比想像中更早開始。應在中壯年階段就積極維持肌肉量,避免等到出現明顯無力或跌倒風險才開始補救。均衡營養、規律運動與健康生活習慣,是讓「肌肉銀行」穩健成長的三大支柱。守住肌肉存款,就能延緩老化,維持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文自/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