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全館滿$2,000免運費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從椅子上站起來,就一陣頭暈眼花?很多人會先聯想到低血壓,不過,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提醒,這有可能是較少被注意的「姿勢性高血壓」,目前普遍認為從坐姿站起時,收縮壓上升≥20 mmHg為姿勢性高血壓標準之一,若不積極控制,仍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與腎臟病的危機。
許芷瑜表示,根據最新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研究,研究人員對3萬1124名,平均年齡67.6歲、包含已確診高血壓患者與尚未確診但血壓偏高的成人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約有17%的受試者出現姿勢性高血壓,比姿勢性低血壓(9%)還常見。
許芷瑜表示,而在高血壓的年長患者中,有姿勢性高血壓也是影響死亡率的重要預測因子,一項追蹤4年半的研究顯示,若出現姿勢性高血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
許芷瑜表示,除了年齡、酒精之外,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也是高血壓的風險因子,例如在《英國醫學期刊》這篇統合分析中,有38.5%的姿勢性高血壓患者屬於肥胖,如果高血壓患者同時還有肥胖、血糖控制不佳等問題,可能進一步提高中風、腎臟病、甚至是認知障礙等共病的風險。
許芷瑜表示,研究也發現,只要積極控制血壓可降低7%的姿勢性高血壓的發生機率。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同樣關鍵。許芷瑜醫師提供以下5個簡單又實用的小撇步。
研究發現,只要減少5至10%體重,就可有效改善血壓與血糖。
避開含糖飲料、減少精緻澱粉與油炸食物,穩定血壓也能控糖。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騎腳踏車,有助心血管健康。
久坐影響血液循環,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至少5到10分鐘。
平時在家規律地以「722原則」,也就是連續7天,在每天早上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血壓,每次都量2遍,取平均值後並記錄,若出現異常波動,盡速就醫評估。
文自/中時新聞網
About
Brand Story
Our Values
Our Team
Help
FAQ
Delivery & Shipping
Payment
Return Policy
Terms & Conditions
2024-2025 杏華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