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全館滿$2,000免運費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國內高血壓患者高達500多萬人,為避免血壓升高應從飲食著手。依衛福部統計,台灣人每天平均鈉攝取量約為3500至4000毫克,遠高於建議值2400毫克,專家表示,這與國人嗜吃焗飯、燴飯、炒飯等有關,建議多吃蔬果、全穀雜糧,並採取「2鉀1鈉」飲食方式,如中餐可吃雞胸肉沙拉,加入菠菜、番茄、毛豆,搭配雜糧飯穩定血壓。
董氏基金會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鈉含量攝取過多,常與飲食習慣有關,如日本人吃飯配菜,菜類為重點調味,並以醃製醬菜為多,造成鈉攝取高;雖然國人現在飲食比過去清淡許多,但喜歡飯和菜混在一起,如焗飯、義大利麵、燴飯、炒飯等,所有食材加在一起,鈉攝取量高。
許惠玉說,控制血壓可以從飲食著手,民眾常聽到的得舒飲食,就是一種防高血壓飲食。其為多吃蔬果、全穀雜糧、堅果,將紅肉換成白肉,多喝低脂奶,烹調選用橄欖油、芥花油、葵花油等,取代奶油、豬油、椰子油等,並少吃油煎、油炸等食物,但得舒飲食不適用對象,包括腎功能、腸胃道功能不佳者及少數對堅果過敏者。
鈉攝取量超標,為何容易高血壓?營養學專家洪泰雄於臉書分享,過多的鈉會增加血液中的滲透壓,迫使腎臟儲存更多水分,導致血容量增多,最終使血壓上升。但有研究指出,只要一周的低鈉飲食,75%的受試者血壓會下降,平均收縮壓降低約8毫米汞柱,這是因為低鈉飲食能減少血液滲透壓與血管阻力,幫助腎臟更有效地排出多餘的水分,達到降壓效果。
洪泰雄說,藉由飲食穩定血壓,可以採用「2鉀1鈉」飲食方式,其概念來自於,細胞膜上的鈉鉀幫浦機制,鉀離子可以促進腎臟排出多餘的鈉,減少血容量與血壓,並有助於平滑肌細胞的放鬆,避免血管過度收縮,降低外周阻力。
洪泰雄說,2鉀1鈉的比例建議,健康成人每日應攝取約4700毫克鉀,與不超過2400毫克鈉,接近2:1比例,這對維持血壓穩定有明顯效果。鉀含量高的食物有菠菜,每百克含558毫克、羽衣甘藍含450毫克。另有根莖類與豆類,包括地瓜每百克含337毫克、毛豆則含485毫克。另,水果類則有香蕉每根含400毫克、奇異果每百克含312毫克鉀,以及堅果與種子,如杏仁與南瓜子富含鉀與鎂,有助於血管擴張。
洪泰雄舉例,低鈉高鉀的一天食譜,如早餐為燕麥粥配香蕉;午餐是雞胸肉沙拉,加入菠菜、番茄、毛豆配雜糧飯;晚餐有烤鮭魚,加入橄欖油、檸檬汁,搭配蒸地瓜、羽衣甘藍湯,平穩血壓。
洪泰雄建議,平時應少吃泡麵、醃製品與罐頭食品,並使用蒜、胡椒、羅勒等天然香料取代鹽巴,醬油、味噌可選低鈉版本,少吃外食,多煮清淡料理。「2鉀1鈉」飲食比例能有效幫助排鈉與穩定血壓,搭配低鈉高鉀的食物來源與均衡的膳食習慣,可在一周內有效降低血壓。
文自/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