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全館滿$2,000免運費
即便三餐都照吃,你真的知道你的身體缺乏哪些營養嗎?《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2025年研究指出,現代人可能默默缺乏多種關鍵「微量營養素」,最常見的缺乏項目包括抗氧化劑、維生素D、鐵、葉酸、維生素B12等。
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專頁「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中發文指出,儘管大多數人每天都能吃得很飽、甚至熱量過剩,但一些微量營養素的缺乏還是有可能出現。然而,亂槍打鳥的補充劑只是智商稅,均衡飲食型態才是根本,否則不只沒效果,還可能反過來提高健康風險!
1.抗氧化劑:不是越補充越健康
蔡明劼醫師在貼文中指出,抗氧化劑「雖然曾經被期待能抗癌、防老、護心,但科學研究並沒有證實高劑量補充有益,反而可能帶來副作用。高劑量維生素A會增加骨折與前列腺癌風險、維生素E也可能提高感染與死亡率。」
也就是說,雖然身體需要「抗氧化」,但補充抗氧化劑錯誤的方式,並不是身體所需要的、甚至會帶來負擔。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李政家也曾解釋,若抗氧化劑攝取過量,可能造成自由基過度減少,進而干擾細胞的自我清理與凋亡機制,使癌細胞無法自然消除、甚至持續擴散。
平時還是盡可能多吃天然蔬菜水果,是最好的抗氧化物來源!衛福部建議,天天吃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蔬菜攝取量則要比水果更多。例如綠色的青花菜、奇異果;黃橘色的紅蘿蔔、木瓜;紅色的番茄、西瓜;藍紫色的茄子、葡萄;白色的白蘿蔔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唷。
2.維生素D:吃對食物、曬太陽很重要
台灣人普遍維生素D都攝取不足,但它卻對維持骨骼健康、免疫穩定扮演重要角色。蔡明劼醫師分享,研究發現,就算有吃綜合維他命,也還是有26%的人維生素D不足,所以不能只靠補充品,飲食攝取、曬太陽都很重要。
飲食上,乾香菇、鮭魚、沙丁魚、木耳、舞菇、雞蛋等食材都是不錯的來源;搭配每天讓雙手、手臂曬太陽約10分鐘,就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若要透過保健食品補充,別忘了先給醫師評估,再決定每日劑量與產品,補得安心,否則吃過量可能導致鈣質代謝異常。
除了以鐵劑補充外,食藥署也建議從日常飲食補充,例如,含血基鐵的紅肉、肝臟、文蛤、牡蠣等;紅鳳菜、紅莧菜、九層塔等高鐵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唷。
葉酸是細胞分裂與DNA合成必須的輔酶,缺乏會影響造血與神經系統,輕則出現疲倦、貧血,重則可能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早產、唇顎裂等風險。婦產科醫師陳祥君也曾提醒,台灣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人出現神經管缺損,葉酸補充不可忽視。建議:
要注意的是,蔡明劼醫師提醒,過量葉酸(>1000微克/天)也可能影響維生素B12的代謝,所以不宜自行濫補。有疑慮的民眾別忘了諮詢醫師、營養師唷。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B12,必須透過飲食攝取。缺乏該營養素可能導致,疲倦、麻木、認知功能下降、憂鬱、失眠與情緒不穩等和老化相似的症狀。老年人、胃切除手術後或腸胃吸收不良等族群要多加留意
維生素B12廣泛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例如內臟類(尤其肝臟)、肉類、魚類(如鮭魚、鮪魚)、蛋與乳製品等。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建議,嚴格素食者可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補足所需。
文自/早安健康